业界动态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工作动态  业界动态

智慧时代数据服务的发展与思考

发布人:夏凌云时间:2018-06-07浏览:245

来源:中国教育网络

构建统一数据服务平台

  复旦大学近两年经过整体设计与规划,明确一站式的服务,推进院校两级管理,实现科研管理的改革和校务信息的公开。在整个建设过程,强调统一的数据平台,即面向师生个人及校二级部门的数据中心和分析平台。在校一级,更多的是数据展示和决策支持;在个人,主要是查询填报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也详细分析了需要支持的硬件的环境、业务数据库的调整、安全体系、数据标准,以及如何面向个人,面向二级单位,面向学校提供相应的服务。

  整个平台采用科学的规划,重新构建数据基础,以面向对象的方式有机组合所有的教学、科研、财务、人事、生活等各种相关的数据资源。将数据管理的后端和前端适当分离,在数据的交换保管的过程中,由信息化部门统一操作,数据的产生、收集由具体的部处和二级单位共同承担,数据的组织结果将提供给各服务平台调研和分析。

  数据分析应用由二级单位和学校灵活定义,整理并充分利用,通过这种方式建立校一级,二级部门以及师生个人的数据收集、流转和服务的机制。具体来说,就是围绕着一个人,比如一个教师或者一个学生,融合各类属性的数据,逐渐建立数据中心,提供用途,可以查询,可以上传到各个数据的通道。同时,建立一表通,减少个人用户在业务申报流程周转的步骤,提高数据进度。

  面向二级单位和学校的数据采集平台和分析的展示平台,提供不同层面的数据管理,因为校级,二级单位/院系,个人,不同角色对数据需求都不一样,分析的内容也不同,不同的层面进行数据的管理,业务的分析,以及决策支持。那么,对于数据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。

  一、数据如何产生,谁产生,谁维护,采用什么样的统一代码标志;

  二、数据标准如何统一;

  三、数据传输如何进行,交换中心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数据的交换;

  四、与数据分析相关的数据如何建立;

  五、如何保存和利用数据。

  为此,复旦大学对数据的结构进行了大量的改造。首先,对业务数据库进行一些规范,适当归并/减少业务数据库,增加全局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以及数据仓库的建设;并且,增加了综合业务数据库,使得日常数据能够快速获取,如微信,移动APP等数据能快速获取,不必像传统从数据库中获取。同时,不改变或少改变原由的业务流程(如图2所示)。无论是面向个人的“一站式”服务,还是面向院系的快速配置数据分析,或是面向学校的决策支持展示,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数据整合,因此,信息化的整个定位已经从技术性向资源整合的方向转变。

向资源整合方向转变

  随着应用的深入和普及,各业务系统大量的数据交换需求自然存在,由于时间的积累,建设的方式不一样,时间前后也不一致,包括系统吻合度,数据交换网,数据越来越增加,授权也越来越复杂,需要我们对现有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合,提高资源的利用,提高部门之间的共享、交换以及服务和决策的能力。

 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,对师生员工,进行个人的数据处理以及全方位的信息服务;对业务部门,实现部门之间数据共享;满足学校一级的信息决策的需求,包括部门的综合分析、统计、评价等。从内容上来看,对业务类的结构化的数据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整合,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,是否转化成结构化可描述的方式。在应用上面要区分哪些是部门自己私有的信息,哪些是部门之间需要共享的交换信息,以及为大众服务,为学校提供服务的公共信息如何整合。

  在这个基础上整合的流程注重三个方面:

  第一、数据源;

  第二、数据交换、转换和集成;

  第三、数据应用。

  总的方式是,不改变业务系统而将数据在数据层直接进行整合。通过这种方式,在整合的数据上进行数据综合的分析、展示以及利用,提供决策支持,如以教师的个人数据中心为例,围绕教师抽取六大类的数据,包括教学、科研、财务、个人基本信息、资产、生活信息六大类服务(如图3所示),在这个数据中心中,老师从1980年以来发表的文章,近五年来的中文文章,近些年带过的研究生,上过的课程,挂在名下所有的资产,科研经费余额,课程的信息等,均一目了然。研究生的个人数据中心,一共分十个分类;本科生的数据中心,分七大类,以逐步构成复旦大学的教工数字档案、学生数字档案。在此基础上,也能实现一表通,逐步减少老师、学生重复填表的问题。

  针对各二级部门的服务,我们提供给各院系相关业务系统的两百多项数据,包括学院师资情况,论文、资产、项目科研经费等,需要时,可以有一些相应的数据分析。至于校一级的数据平台,则包括人员的基本信息、综合服务、科研、教学、资产、报表等,每天的实时数据均可查询。各个校区学生宿舍安排、使用的情况;各个院系有多少项目、教授、高级职称、人数、经费、项目和经费的分析,以及业务部门的分析等。

思考与发展展望

  应该说,经过几年发展,复旦大学围绕着个人、二级单位的业务和数据,建立了基础的数据服务体系。面向以人为本的主线,逐渐完成了顶层设计,包括数据交换平台建设,三级体系以及展示工具。

  伟德体育官网数据建设方面,目前有三个挑战:即如何增强标准,如何完善全系列数据,以及重视数据的积累。决策需求主导了数据服务方向,这是目前关键问题之一,通过逐步建立起数据服务的良性循环机制,创新服务门户,来真正解决师生到底是需要服务器还是服务的问题,利用技术来有效支撑我们的服务。数据平台架构如图4所示。

  未来,复旦大学要实现一个真正的网上一站式服务大厅,学校的流程审批、各种表单填写、业务流程办理状态等都能在网上向师生开放,以此提高学校的办事效率和信息公开。此外,信息办也正配合各个院系梳理数据家底,并将相关的数据集中整合,逐渐形成可查、可控、可管的诚信体系的组成部分。

  总体上说,高校信息化工作从数据化逐渐走向服务化,最终向智慧化的方向发展。信息化管理、协同化支撑、个性化的服务是智慧校园要达到的目标。通过有线、无线、物联网的三网有机融合,强调“人财物入网、计算入云、数据入库”的设计理念,以及全面感知环境、网络无缝互联、支撑海量数据、开放学习环境和个性化服务,都是智慧校园的核心要素。利用大数据、信息推送、视频识别、无线定位、传感网络等各种新技术,充分重视O2O、计算入云、环境入网、大数据、无感知、自动化、平台化、碎片的整合、一站式服务的技术特点,逐渐凝炼成智慧校园完整蓝图。

  进入智慧时代,传统的结构化数据已远远不够,要逐步将非结构化的数据考虑进来,如在资产管理系统中结合CAD图,实现大型设备可视化;如在一卡通平台上,结合进短信服务通讯平台、收费平台、移动支付、微信扫码、搜索引擎、传感定位等。

  应该说,校园服务的互联网化是我们智慧校园追求的目标:第一、需要我们自身改变,以适应用户业务部门的需求变化。第二、以服务为核心,深化和拓展数据化的服务以及服务的信息化,让信息化成为学校业务发展的数据基础和支撑工具,让信息化真正成为一个全员创意的过程。



Baidu
sogou